学团工作

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文化艺术学院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特别篇:“豫有引力青年行 金色文脉我传承”暑期大思政活动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30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对广大青年的教育功效,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9日-10日,文化艺术学院积极响应校团委号召,围绕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牢牢把握活动关键词,结合“豫见文艺·非遗流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组建了“金色文脉”分队,在党总支书记杨慧丽的带领下开展了“豫有引力青年行·金色文脉我传承”暑期大思政活动。

7月9日早上,“金色文脉”分队一行24人在象湖校区集结出发,沿着奔腾的母亲河开始了一场寻访金色文脉的实践之旅。实践调研过程中,师生们按照“走、访、拍、讲、写”的形式进行分组和分工,全面观察和记录中原大地的文化历史,以青春的视角感知中华民族厚重历史,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力量。

实践团率先前往了历史文化名城登封市,走访调研登封窑、观星台、袁桥古村等地。登封窑历史悠久,长达1500多年始终在民间星火相传未曾间断,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其独特的烧制技艺和纹饰图样,为太阳成tyc7111cc师生进行专业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登封窑调研期间,师生们被非遗传承人李景洲复兴登封窑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他们认真研学,用镜头、笔记本仔细记录下登封窑的发展历史、技艺工序,以期用自己的专业创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而在被誉为“中原古村落的历史标本”的袁桥古村,师生们则全面感受到了文化延续的力量和意义。袁桥古村赓续600余年,以耕读传家,见证了中原大地的兴衰起落。这里还是登封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地。依托这些文化资源,袁桥古村开发运营了丰富的文化研学课程,还被河南省教育厅遴选为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研学基地。在这里,师生们看到了千坊百技的缩影,也感受了民俗和农耕文化以及红色袁桥的革命斗争历史,使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7月10日,实践团奔赴登封观星台遗址,研学古代天文发展史,感知古代的天文智慧,追古及今,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观星台是世界文化遗产,属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其中之一,不仅见证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更对农业、航海、历法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走进观星台园区内,师生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溯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从周公测景台到元代观星台,从“立竿见影”的故事到二十四节气的诞生,这是一代代天文学家孜孜不倦对科学技术追求的成果。而观星台台身一侧的弹痕则将实践团队从天文科学的浪漫史带到了近代中国民族文化的艰难发展史,振荡着大家的灵魂,激励大家要不懈努力,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最后,师生一行回到郑州,赶往位于黄河沿岸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王玲进行访谈,了解她和家人创兴黄河澄泥砚的事迹。黄河澄泥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性能闻名遐迩。王玲大师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创新金沙泥艺术,带领家人一起将黄河澄泥砚打造成为了河南省非遗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她的坚守和创新精神令人动容,也坚定了实践团成员对于文化传承的信念和决心。

此次大思政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围绕主题,精细分工,顺利完成了走访调研、人物访谈、视频拍摄和理论宣讲及行走课堂等内容,为推进黄河流域(郑州段)非遗文化传承及文旅文创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太阳成tyc7111cc将继续巩固实践成果,以“金色文脉”激活文化基因密码,引领青年师生在行走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