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科技创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以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学院派哲人对自然的自由探索,开创了由学院派主导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体系,并造就了奴隶制时代世界科学文化的顶峰。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体系伴随着工业革命开始而建立并完善的。发明家瓦特在企业家罗巴克资助下成功研制新式蒸汽机并商业化推广,这种通过科研院所、企业分工合作来开展科技创新的方式被沿用下来。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技研发逐步走向职业化,资本开始向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聚集并形成垄断,实质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的逐利性及其对科技推动的重要性引起了西方国家关注,从19世纪开始,美国以应用为目标成立政府科学机构进入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础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空白托底。之后,又鼓励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与企业合作的技术研发。至19世纪末,由政府、大学、企业及非营利性组织构成的政、产、学、研协作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方式得到各国效仿并沿用至今。从奴隶制时代哲人先贤的自发探索,到工业化阶段社会分工深化后资本的自觉推动,到国家干预出现,谁掌握了关键生产要素,谁就是科技创新体系升级的主导者。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重构社会生产体系和创新系统。在工业经济时代,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从劳动转向了资本。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和科技新要素正在打破原有科技创新体系。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正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由封闭走向开放,从点状聚集走向网络化发展,形成了社会公民参与的“大学-企业-政府-公民社会”的四螺旋创新生态系统。在社会生产领域,以工业4.0为代表,共建共享共创的网络化商业思维和多主体、融合型、定制化生产体系正在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单线条、流水线、规模化生产,社会生产开始走向网络化、智能化。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了旅游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新技术还加深了游客消费网络化水平,为以供需两侧数据作为“原料”的旅游知识生产、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夯实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通讯的广泛应用,在线旅行商(OTA)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旅行社的替代和传统旅行社的数字化转型趋势已经不可逆转。2019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全年交易规模突破万亿,渗透率接近20%。以携程旅行网、去哪儿、马蜂窝为代表的在线旅行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和产业创新的引领者。妙计旅行、六人游、不二旅行等定制游创新企业蓬勃发展,海昌、长隆、欢乐谷等主题公园对标迪士尼加速了数字化升级,石基、高德、科大讯飞、航旅纵横及华为、腾讯、中国电信等科技企业战略进入旅游领域,现代旅游业进入数字科技驱动的新时代。
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现代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作为一种空间位移活动和大规模、多元化消费牵引的产业集群,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天然与科技进步高度关联,但是受入境旅游和大众旅游初级阶段资源开发的路径影响,我国旅游业在科技创新观念、资本投入和政府推动方面显得先天不足。与制造业和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相比,依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劳动力推动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在低位徘徊。研究表明,2006-2015年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5.6%,纯技术效率年均增长仅为0.7%。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低,对于行业景气处于高位区间时没有问题,持续的需求增长和长尾市场可以弥补技术创新的短板,而且有助于吸纳就业。当旅游业进入弱景气周期,或者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导致需求下降和市场萎缩,企业就难以负担庞大的员工成本。新冠疫情以来,大量传统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无法实现创新突破直接“躺平”,对于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边界动态演化的旅游业来说,传统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效应也是有限的。需要指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旅游正在经历市场下沉和消费升级的转型,面对中小微型企业为主的商务旅行和自由行、个性化彰显的休闲旅游,传统的观光产品供给体系更是困难重重,并倒逼旅游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缺位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的缺失、行政主体在旅游产业创新实践进程中的越位、市场主体在科技应用和研发创新方面的缺位,是当前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三大主要问题。旅游院校的科研力量被论文影响指数和各种“帽子”工程等评价机制误导,忽视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精力消耗在文献到文献、数据到模型的论文发表上。一些地旅游主管部门急于出成果而被企业带偏节奏,过度干预甚至直接介入智慧项目和科技研发过程,推动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储备不足,行政支持不够。国有旅游集团和上市公司高度依赖垄断性资源和资本投入,缺乏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内生动能。根据2019年旅游上市公司年报,企业的研发经费仅占营业总成本的0.11%。为数最多的中小微型旅游企业,由于缺乏平台和研发力量,只能继续走“靠天吃饭”的传统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