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文旅系统代表委员的两会关注

发布时间:2020-05-22     责任编辑:王璐      来源: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全国人大代表杨俊:

  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志愿服务事业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即将带上全国两会的建议中,一份正是关于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

  过去几个月,身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武汉,作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的杨俊看到了无数志愿者投身防疫一线,也无数次被感动。她本人也戴上了口罩,担任社区志愿者,直接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疫情暴发后,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逆行武汉,无数志愿者走上防疫一线。“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也要尽力尽责。”杨俊本人及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积极投身战疫作品创作,先后推出作品24部。2月24日,杨俊又以个人名义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10万元。

  然而,杨俊觉得这些并不够。“感动要化为更多行动,才能心安。”3月初,她主动联系武汉市水果湖街滨湖社区,要求参与疫情防控。作为志愿者,杨俊担任了“楼栋长”的职务,从上门为居民测量体温,到社区站岗执勤,一干就是近1个月。

  “武汉疫情防控取得当前的成果,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付出。”这是一段特别的经历,也是一次特殊的调研,让杨俊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也让她对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杨俊提出,要加快构建以社区(村)为主体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倡导党员带头参加居住社区(村)志愿者组织,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的志愿服务机制,倡导无偿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的志愿服务策略,建立广泛适用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明确界定志愿者和义工的范畴。

  “应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可以在升学、就业、晋升、入党、贷款、抵税等方面,对志愿者有一定的倾斜。”杨俊特别提到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她认为,不能漠视志愿者的付出,不能总是让志愿者凭着一腔热血无偿奉献。

  此外,杨俊还在持续关注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国有文艺院团经历了3个阶段的体制改革,激发了艺术生产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但普遍存在各地政策保障体系不统一、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她介绍,当前不少改制文艺院团生存困难。

  为此,杨俊建议,要在充分认识和进一步明确国有文艺院团公益属性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相适应的国有文艺院团保障体系,包括弥补经费缺口、加大政府购买力量、健全捐资激励制度等。

  全国人大代表鄢福初:

  加强汉字书写审美应用规范管理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千年来,汉字书写逐步成为技法完备、风格多样、内涵丰富、深受大众喜爱的书法艺术,奠定了中华民族基本的审美风范。然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书法实用性减弱,书法艺术审美断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汉字书写应用方面的乱象,令人担忧。”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将在今年两会上递交一份名为《关于加强汉字书写审美应用规范管理》的议案。

  作为一个书法家,鄢福初关注汉字书写与审美问题由来已久,提交相关议案的想法也酝酿多时。“多年前,我常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随意的手写体标题、标语,这些明显曲解和偏离了中国书法审美方向的文字广泛出现于主流媒体和各种社会生活场景中,让我感到困惑和纠结。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能从国家政策层面解决问题,正确引导汉字的规范书写,让汉字审美回归到正确的取向当中。”鄢福初说。

  “任何一个议案的提出都需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为了这个议案,我牵头组织湖南省书法院的书法家和有关专家,分成两组,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了大量调研。”鄢福初介绍,两个调研组各有分工,第一组对现行政策和书写运用体系的现状进行判断分析,第二组则围绕怎么解决问题进行政策研究,最终在汇集两个组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完成了议案撰写。

  议案中,鄢福初列举了汉字书写审美应用乱象的几种表现形式,例如,大量粗制滥造的书法手写字体广泛纳入各类网络字库并被各类媒体采用;大量背离书法艺术书写规律、审美意识低俗的作品充斥于大众生存空间;大量以获利为目的、以低俗表演为手段的书写行为通过媒体的渲染误导大众;部分以创新为名,追求个性、强化形式构成的书法创作使大众对书法的应用产生误导等。

  “造成这些乱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书法文化传承的断代,以及社会普遍缺乏书法艺术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的书法审美能力。”鄢福初认为,汉字审美应用缺乏规范管理机制以及现当代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也是造成书法应用乱象的原因。

  鄢福初表示:“加强汉字书写审美应用规范管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整治和监管,二是教育和引导,前者重在汰除俗与恶,后者重在培育雅与善。”他建议加强对大众媒体书写应用的管理,成立媒体汉字书写应用监管机构,出台电影、电视、出版物及其他大众文化产品中汉字书写审美要求的相关法规,并提高各级各类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同时,加强对网络书法字库的管理和引导,加强书法基础教育,提高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养成正确的汉字书写审美观念,并加强对书法艺术创作的引导和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栗桂莲:

  身体力行 保护传承地方戏曲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晋剧院艺术总监栗桂莲是知名晋剧艺术家,主攻青衣。从艺40余载,她潜心戏剧艺术,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青睐和喜爱。

  从“为群众演唱、为人民放歌”,到“戏曲进校园不是‘到此一游’”,栗桂莲多次提交提案,呼吁加大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力度。这些年来她也一直在推动这项工作。从2018年起,她主演的红色题材现代晋剧《党的女儿》走进多所学校,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每次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都会涌到她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学生们对戏曲的兴趣让栗桂莲十分兴奋。于是,栗桂莲从演出剧目的精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后续追踪方面着手调研,并不断向山西省相关部门呼吁,希望能让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戏曲,了解戏曲的魅力,继而喜欢、传承。“这是艺术的初心和使命。”栗桂莲说。

  2019年11月,在全国政协就“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中,她见到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温桂元。得知老人已经86岁高龄,却仍带动家人尽心尽力传承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原打算演唱一段晋剧的栗桂莲立即改变了想法,演唱了讲述佘太君挂帅故事的豫剧《五世请缨》,祝福这位86岁的传承人健康长寿。现场众多大山深处从没听过豫剧的壮族同胞,被豫剧热烈又朗朗上口的旋律打动,掌声不断。“这次调研使我备受教育、受感动、受启发、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也会像温桂元老人一样,为戏曲传承奋斗终生!”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栗桂莲所在的剧院演出活动暂时搁浅。面对疫情,栗桂莲积极带头捐款,并不断思考作为戏曲演员,她还能做点什么。3月初,应山西省晋剧院邀请,栗桂莲去电视台录制了新创晋剧戏歌《高歌向明天》和《白衣天使颂》,给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加油打气。“现在正是回报人民,给人们传递正能量、加油鼓劲儿的时候,我应该去、我必须去!”

  “今晚6点直播,晋剧唱起来!”这段时间,没法面对面演出、推广晋剧的栗桂莲又做起了“主播”,在直播间里与年轻人互动,为他们演唱晋剧,讲解戏曲知识。栗桂莲认为,线上直播方式的出现,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边界,戏曲演出也不再受地域所限,从一方水土走向更大的舞台。

  山西戏曲剧种十分丰富,但其中不乏一个剧种一个团的情况,甚至有的剧种只存留在几个老艺人身上。“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经典表演,会随着老艺术家的离世而失传乃至消失。”栗桂莲表示,在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她将建议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戏曲表演、剧目抄本和口述本、舞台演出剧目等进行存储、加工、传播,保护地方戏传承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杨安娣:

  “冰雪”是一支奇兵

  “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一直处于忙碌中——一边忙着整理、完善提交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一边忙着抓旅游市场复苏和疫情防控。

  “在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冰雪’已经成为吉林省新名片。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冰雪热持续升温,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杨安娣说。

  今年她准备的两份提案都与吉林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她这几年对于提案的再思考、再认识。

  多年来,杨安娣始终牵挂吉林省冰雪发展和乡村振兴问题。杨安娣认为,在推动吉林省全面振兴发展中,最提振信心的板块当数旅游业,而“冰雪”是其中的一支奇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自2016年9月,全国出台首个专门研究冰雪产业的政策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以来,吉林省以“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全产业链为目标,“雪文章”越做越大,2018年至2019年的雪季,吉林省接待游客8431.84万人次,同比增长16.08%,实现旅游收入1698.08亿元,同比增长19.43%。

  2019年12月,吉林省正式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的实施意见》,同月,吉林省冰雪经济发展大会召开,提出“把吉林打造成为中国冰雪旅游经济的中心,冰雪文化引领的高地,冰雪人才培训、冰雪运动训练和冰雪装备制造的基地,以及冰雪研究的思想前沿”的全新目标。吉林省冰雪产业向冰雪经济全速跃升。

  发展冰雪,人才先行。2019年5月,杨安娣率队到吉林外国语大学调研。彼时,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该大学的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国际冰雪学院)刚刚揭牌。“这是一次校政合作的新模式,充分借助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和高校的国际化办学优势,开展东北地区文旅教育、人才培养、冰雪国际思路课题研究,满足吉林省冰雪产业及冰雪旅游发展需要。”杨安娣说。在今年的两会提案里,她提出,要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补足冰雪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

  此外,吉林是农业大省,不同的乡村有着不同的田园野趣、民俗积淀,挖掘乡村文化,推进文旅融合,打造精品景观,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民的“幸福路”从发展乡村旅游走起。杨安娣说:“2017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全省性的摸底调研。形成了第一份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报告,召开了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这在吉林旅游史上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了发展思路。但作为一个实施跨度30余年的国家战略,其艰巨性、复杂性也不言而喻。”

  在大量调研中,杨安娣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痛点:农业产业亟待升级、县域经济亟待增强、人居环境亟待整治、地区特色亟待突出、脱贫成果亟待巩固。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突出“战略重点”,统筹城乡规划;二是明确“作战方针”,统一工作步调;三是升级“战术保障”,强化时间线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杨安娣希望提案能够对国家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董希源:

  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准备今年的两会提案时,两年来的两件事不断浮现在画家董希源的脑海中,成为这位全国政协委员两个提案的重要缘由。

  近年来,董希源一直就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思考和调研,多次提案。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中外文化交流,赴缅甸、印尼等国开展采风写生、展览交流等活动,为国画走向世界不断努力。

  2018年,在缅甸的采风活动中,中国毛笔与油画笔的一次对话,引发了董希源的深思。

  活动现场,中国画家的笔墨纸砚引发了缅甸画家的兴趣。他们也尝试用自己的油画笔在宣纸上作画,可刚一动笔,宣纸就破了,不甘心的缅甸画家把油画笔换成毛笔,却发现这支中国画家运用自如的“神笔”,到了他们手中怎么也不听使唤。

  在交流中,董希源发现许多缅甸当地画家对中国文房四宝几乎一无所知,对中国画更是知之甚少。作为近邻的东南亚国家尚且如此,这让画了近50年中国画的董希源触动很大。

  为此,在近两年陆续提交《建议实施中国美术创作精品工程,持续推进中国美术走向世界》提案与推动中国书画艺术沿“一带一路”走出去等提案后,今年董希源再次带来《关于加强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提案。

  “文艺‘两新’中有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工作者,具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优势,建议有关方面吸收他们参与政府间文化交流活动,支持他们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民间文化交流,同时充分利用文艺‘两新’现有场馆资源,利用海外文化交流平台与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心相通。”董希源建议。

  但是这个提案如何落地,文艺“两新”怎样更加有效地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其中有哪些困境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的艺术经历,经过深入调研与思考,今年两会,董希源准备了第二个提案——《关于加强支持与引导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的提案》。两个提案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同是2018年,“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在捷克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其中,一幅美妙的水墨画《蓝天下的捷克》与金秋的布拉格相映成趣,中国水墨画的传神写照与笔墨韵味表现出深沉厚重、庄严神秘的提恩教堂哥特式尖顶双塔,让当地观众倍感亲切。这幅画正是董希源应邀为此次画展创作,并永久陈列于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的作品。然而,作者却未能亲临现场。作为自由职业者,董希源不能办理公务护照。

  不少国内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调研中,董希源发现,除了出国交流,众多自由职业画家在参与奖项评比、展览演出、职称评选、文艺项目采购等事项时同样频繁被挡在门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董希源认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为此,董希源提出了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机制,对体制内外给予同等竞标的机会,为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营造平等参与的环境;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普遍缺乏资金与展览展演场地,建议设立扶持专项基金,帮助他们进行创作、出版、展览展演与采风交流活动;减免或优惠公共文旅场馆租金,协调并整合利用相对闲置的个人艺术馆、艺术中心等场地资源;自由职业者多数没专业技术职称,建议完善职称评定工作、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公平对待体制内外人才等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

  让雕塑生活在田园

  今年5月,广东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的村民突然发现,乡村绿道旁、田间地头、潺潺溪水边,矗立着一座座形态各异的“肥女”雕塑,这些“肥女”脸上洋溢的快乐和幸福感染了村民。他们放下农具,走到雕塑前,轻轻地抚摸着,大声地谈论着,开心地笑着。

  那一刻,乡村活了,许鸿飞笑了。

  这是村民们第一次参观雕塑展,而且是在家门口。一位老太太走到雕塑跟前,把手伸出去,又缩回来。

  “你摸一下。”许鸿飞鼓励她。

  “我不敢!”老太太憨笑着说。

  许鸿飞是“肥女”系列雕塑的作者,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这次展览是许鸿飞“肥女”系列雕塑百村巡展第2站。

  许鸿飞百村巡展源于2009年在广东连南千年瑶寨举办的一场展览。当时,他把作品摆放在千年瑶寨、大山、梯田、住宅周围,与村民零距离。百村巡展改变了雕塑展在美术馆举行的观念,许鸿飞认为,在美术馆展览的雕塑跟观众拉开了距离。“让村民们去美术馆、博物馆看一场雕塑展,太难了。”许鸿飞说,他让雕塑跟村民一起“生活”,就能在村民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既能让村民开心,也能让乡村更有活力。

  近年来,许鸿飞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他先后在20多个国家举办了38场展览,在国外引起了一阵阵“肥女”热。

  当许鸿飞把目光从国际舞台转向国内的广大乡村,策划举办“肥女”系列雕塑百村巡展时,许多人感到不解,但他却认为顺理成章。

  许鸿飞说,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浸润。

  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让艺术回归田园,用快乐装点生活,是许鸿飞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提案内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艺术家关注乡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为了做好这个提案,许鸿飞先后深入广东、浙江、江西、河北等省的10多个乡村开展调研。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乡村有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完整的发展脉络,而且各有特色。在广州黄埔的乡村,他发现了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美丽的荷花池、充满时代特色的人民公社食堂;在河北白洋淀,他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其他的一些乡村,他参观过破旧的书院、访问了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也体验了乡村的青山绿水和宁静悠闲。

  许鸿飞认为,乡村本来很有文化,只是慢慢地被遗忘了。乡村要振兴,既要改善硬件环境,也要激活乡村的传统文化,增加教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

  许鸿飞说,他将让“肥女”回归田园,让艺术成为共享资源,并以雕塑独有的审美特征,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

  “在乡村巡展时,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接下来我将创作一些更接地气的作品,用新作品记录乡村的快乐富足,以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许鸿飞说。



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Copyright©2017-2022   河南旅游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