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清风 | 仁人国之宝 智士国之器
来源:
时间:2021年09月17日
责任编辑:崔程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管子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孟子也说,“不用贤则亡”。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国语·楚语》记载了王孙圉论楚宝的故事。晋国大夫赵简子以美玉为宝,而楚国使者王孙圉则不以为然,说楚国从未以白珩为宝。在王孙圉看来,“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楚国之宝是人才不是美玉,像善外交辞令的观射父、善陈述先王经典的倚相,都是无价之宝。在对待什么是宝物上,即可判断晋国和楚国的发展走向和未来命运。

  得贤则兴,失贤则亡。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彼弱我强、彼衰我盛的时代。探究起来,在不同诸侯国的兴衰中,有一个根本的内在规律,那就是人才兴则国运兴,人才衰则国运衰。

  战国初期,魏国凭借人才资源优势,成就了一家独霸。然而,百年后接连败于齐秦楚三国,导致一蹶不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人才出现大规模流失。

  魏文侯时期,十分重视人才。他坚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起用乐羊为大将攻打中山国,任用西门豹治理边防重镇邺城,放手让李悝变法图强。在魏文侯看来,“仁人也者,国之宝也;智士也者,国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国之尊也。”正是如此看重人才、重用人才,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然而,后来的魏惠王却没有继承先辈以人才为国宝的传统,开始视珍品为国宝。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有十颗大珍珠,每颗直径都在一寸以上,光芒可以照亮前后左右十二辆车子。相反,齐威王则视四大“重臣”为国宝,“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对待人才的境界高下立判。

  一旦不重视人才,人才的流失就成为必然。吴起、孙膑、商鞅、范雎等,这些赫赫有名的大才无一例外被迫出走。这些人之前都曾为魏国所有,最后却被他国所用。魏国人才的流失,意味着其他诸侯国人才的增加。人才的一增一减之间,是国力的此强彼弱。魏国拱手让出的,不仅是人才,更是国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人才叫贾谊。他博览群书,阅遍古今,对历史有深刻总结,对现实有真知灼见。但贾谊并未得到很好的任用。清代学者袁枚认为,“生用其所施,必远过晁、董。”贾谊的政治方案若能实施,其成就必远超晁错、董仲舒。清人汤鹏在其著作《浮邱子》中将汉文帝弃用贾谊与燕惠王弃用乐毅、楚怀王弃用屈原等并列:“是故燕惠王有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汉文有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我们党对人才极为重视,始终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党的十九大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事实证明,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存有人才的优势,哪个国家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和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道,努力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让人才优势展现出来,使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