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中国行 | 开封有个包青天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11-13 08:29
《开封府题名记》碑,记录了北宋146年间历任的府尹名录,共有183位,唯独不见包拯。千百年来,无数百姓曾用手指抚摸这个名字,以至于包拯二字已在石碑之上悄然漫灭。
近日,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纪委监委组织全区纪检监察干部到开封府内包公文化司法博物馆参观,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李昊轩 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古代清官廉吏的行为准则,还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都是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自觉的行为标尺和精神食粮。从今天起,本版开设“廉洁文化中国行”栏目,行走在中国大地,寻找各个城市的文化印记,讲述中国城市廉洁故事。——编者
这年夏,天降大雨,淹没京城。开封府尹包拯一面指挥抗洪、保城安民,一面调查泄洪不畅原因。得知京城官宦富豪依仗权势,在惠民河两岸霸地筑堤,大造豪宅园林,导致河道拥堵、排水不畅,即下令拆除所有违建的亭台楼榭,以泄洪水,京师军民一片欢呼。一切为民,不畏权贵,这是体现包公精神内涵的一个片段。
历史上,关于包公的传说有很多。从时间上,包公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从空间上,包公的精神享誉海内外。而这之中,与之相连最为紧密的,当属开封府。
1、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
“汴京富丽天下无”。开封,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古称东京、汴梁等,有着“东京梦华”等美誉。
漫步在开封城中,处处都能领略到宋文化的魅力。在这样的古都之中,按理说会为了纪念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而建立一些祠堂,而这里,只有一座祠堂,那就是有近千年历史的包公祠。
在开封城里,包拯书写了他为官生涯中最浓重的一笔。“包公倒坐南衙”“怒铡陈世美”“狸猫换太子”“五鼠闹东京”“六劾张国丈”等民俗传说和历史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毋庸置疑,包公成为了开封的城市名片。
每天上午九点,在离包公祠不远的开封府门前,一出名叫《铡美案》的大戏准时开演,讲述的是北宋时期包拯将负心人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的故事。
在漫长的岁月中,包公的故事不断地被加进各种神怪和奇案的元素,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人们将这些被搬上舞台的包公传奇统称为“包公戏”。
在开封街头,无论城墙根儿还是包公湖畔,不管是年过花甲提着鸟笼的老者,还是拿着拨浪鼓咿咿呀呀的孩童,他们都能够哼上几句“包公戏”。
包拯扬名于开封,而开封府因包拯而闻名,它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北宋时期,被誉为天下首府。
今日重建的开封府,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秀美景观。
开封府内有一块石碑,叫作《开封府题名记》。记录了北宋开封府183位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寇准、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等列于其上。然而,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龙图之名,却寻不到一点痕迹。
原来,是敬仰包拯的后人忍不住去触摸这位青天的名字,天长日久,形成一道深深的指痕印。
站在开封府内的清心楼上,向西眺望着包公祠,清澈如镜的包公湖把两座“包公”建筑连贯在一起。
关于包公湖,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众所周知,包公除了黑脸之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眉头上的“月牙”。相传这个“月牙”是一面宝镜,包公将它贴在了头上,就再也取不下来。当了开封知府后,包公就凭这块宝镜,夜断阴,日断阳,明察秋毫,为民做主,伸张正义。
包拯在临终时,为了防止后任知府贪赃枉法、残害百姓,就从脑门上摘下宝镜,命人悄悄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闭上眼睛。后来黄河决口,开封府南衙成了一片湖水,宝镜也沉到湖底,因此湖水清澈见底,光洁如镜。
站在包公湖畔,轻轻地闭上眼睛,仿佛开封府内,包拯正倾听民愿,铁面无私断案。另一边,人们络绎不绝来到祠堂之中,拜谒包公,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清官。
2、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包拯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包拯不仅对自己严格,而且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通过家训我们能知道,包拯告诫他的子孙在为官之时,如果做出贪污受贿之事,便绝不能进入包家老家大门。在过世之后,也不能葬于包家祖坟之内。如果有不遵从者,就不是自己的子孙。
家训是家风的一种凝练。包公家训突出廉洁警示,既针对时弊,又告诫子孙,既直白又严厉。包公的家训后来还被写进了《宋史·包拯传》,如今,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为了让子孙铭记,包拯让儿子把家训刻在石头上,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时刻用来警醒后人。
在包拯严格的家教下,儿子包绶一生秉持“清苦守节,廉白是务”的准则,他去世时,人们打开他随身携带的箱囊,发现除了诰命、书籍和文具外,再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包拯的孙子包永年被人评价为“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这些都说明了包氏子孙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包拯所写的《书端州郡斋壁》。清心正己、端正思想是治平的根本,品性刚直、不阿权贵是修身的原则。如今看来,依然是严肃告诫——为官要清廉无私,堂堂正正,走正直之道。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去世后,留下一部厚厚的《奏议集》,一百多篇奏折当中,有为民生疾苦的呼吁、有对贪官污吏的痛斥、有为国富民强的建言、有对政策得失的探讨, 在深沉朴素的文字中,人们看到的是包拯的赤胆忠心。
包拯一生做的官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大。然而每每提到包拯,老百姓总喜欢直呼他为“包公”。
何谓“公”?“兼覆无私谓之公”;“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
3、仰青天之名 扬正气清风
包公祠内有这样一副楹联:“赈灾黎,求民隐,断关节,秉政清廉,中原百姓思贤尹;平冤狱,抑豪强,惩污吏,执法严峻,天下几人似我公。”时间在变,不变的是一代代的开封人对包公的敬仰。凝结在包公身上忠、孝、廉的优秀道德品质,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绵延不绝。
近年来,开封市纪委监委依托包公廉政文化资源优势,将包公廉政文化和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精准契合。以开封府为中心、以包公祠为辐射,以包公廉政文化为元素,依托祠堂、府衙、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精心打造出以包公文化为主题的“一府(开封府)一湖(包公湖)一祠(包公祠)”廉政文化景观带。
以包拯的同僚老友们,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等宋朝廉政人物事迹及廉政诗词警句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在开封府内精心设置了百米清廉词廊、古代清廉人物长廊、包公文化展示厅。
如今,到开封“一府一湖一祠”廉政文化景观带参观学习,已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的一种习惯。来到包公祠、开封府,你会看到,身边的党员干部们,胸佩党徽,严肃认真地聆听包公故事。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开封府、包公祠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达到300余万人次。
为了让包公文化走入群众,开封市纪委监委精心制作《清心直道真包公》宣传画册、《大宋廉吏包青天》宣传片、《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包公戏曲集萃》、包公断案故事折页等廉政文化产品。
围绕包公家风元素,创新推出系列微视频《“萌版”包公话廉洁》等。开封是豫剧祥符调发祥地,以“廉政书场”为载体,组织豫剧老艺人,到村镇巡回演出《包公案》等作品,让清廉家风教育更接“地气”,让清廉家风进入千家万户。
以包公文化为载体,将合肥、肇庆、开封三地包公廉政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搭建包公文化传播平台,成功举办了首届“包公廉政文化研讨会”。
积极适应“互联网+”新趋势,精心筹划《铁面包公》系列3D动漫项目,根植开封本土,以包公端州掷砚、辞官孝亲、怒铡驸马等多个独立故事,采用分集演绎形式,宣传包公清廉精神。
肃静回避,明镜高悬。包公祠大殿内,蟒袍冠带,正襟危坐,包公依然凛然正气。(侯春跃 李昊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