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始终心系祖国航天未来,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老航天人的思想和故事,感悟他的科学理想和家国情怀。
“聆听大家”系列访谈——
著名科学家叶培建:必须要有些人为我们人类的将来做准备
叶培建接受本网专访(拍摄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胡思远)
我国的太空探测起步比较晚,但用较少的次数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实现了技术的飞跃
问:作为“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的总设计师顾问、总指挥顾问和首席科学家,我国的探月工程一路都有您相伴。我国的探月工程有什么特点?
叶培建:我国的太空探测起步比较晚,但我们用较少的次数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实现了技术的飞跃,迅速提高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我国太空探测一个很大的特点。比如说探月,其他国家都是从“飞跃”到“创建”再到“环绕”,我们第一步就是“环绕”;我们的“嫦娥二号”不但绕月飞行,而且还去看了小行星,到了地月拉格朗日L2点,扩展任务非常丰富;“嫦娥三号”不但落到了月球,而且第一次落下去就有月球车;“嫦娥四号”就能够到月球对面。探月次数不多,但是每一次在航天能力上都有很大提高。
“嫦娥五号”要去月球上采集月壤,并且还要带回地球
问:正在研制的“嫦娥五号”将担负什么样的任务?
叶培建:我国的无人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绕”和“落”目前都已经完成了,嫦娥五号将完成第三步“回”,它要去月球上采集月壤,并且还要带回地球。
“嫦娥五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飞行器,由四个舱段组成: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它首先飞到月球轨道,轨道器和返回器留在月球轨道飞行,而着陆器和上升器要落到月球上。着陆器有两个机械臂,一个进行钻取,一个进行表取,采出来的月壤样品放在上升器中。月壤采取完成后,上升器在月面起飞,在月球轨道上与轨道器和返回器对接,并把样品转移到返回器里,然后由轨道器和返回器携带返回地球。在距离地球5000千米的时候,轨道器和返回器分离,由返回器将样品带回地球。
这项任务难度很大,许多任务都是第一次。月面起飞上升,没做过;月面对接,可以借鉴载人航天工程试验,但情况又有所不同,这些都要克服。困难更大的,是从月球返回。返回器速度达每秒11千米,这样高的速度,返回器能不能安全准确落到地球上成为关键。因此,我们先进行了一次返回试验,于2014年发射了“嫦娥五号”试验器,并第一次实现了弹跳式返回。在距离地球5000千米的高空,轨道器与返回器分离,返回器进入大气层,弹跳起来,之后再进入大气层,也就是俗称的“打水漂”,我们称之为“二次弹跳”技术。这种弹跳方式,国际上有人在理论上提出来过,也做过实验,但是工程上实现这是第一次。返回偏差很小,充分验证了我们返回技术的可靠性。
嫦娥一号
火星车要在火星上开起来,走起来
问: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火星探测的进展情况。
叶培建:月球我们已经去了,月球之后呢,我主张我们要去一趟火星,去火星能够促进我们很多技术的发展。我们中国的第一次火星任务如果成功的话是一个创举,我们既能绕火星正转,对火星进行全球观测,同时还有一个进入器能够下降到火星,火星车能开出来。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但我们的目标不光是火星,还要进行更广阔的宇宙探测。
不能只从眼前的利益来看待太空探测和开发
问:太空探测和开发对日常生活有什么直接影响?
叶培建:不能只从眼前的利益来看待太空探测和开发。美国人当初搞火星探测的时候,肯尼亚有一个修女叫玛丽,她写了一封信给美国当时的火星负责人,说你们跑到火星去干什么?我们非洲还有那么多儿童吃不饱。那个负责人给玛丽写了一封回信,他在信里首先称赞了她的爱心,同时说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东西,包括非洲人民拥有的,很多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不是今天的人马上就有的,那么,我们今天必须要有些人要为我们人类的将来做准备,不能到了那时候再去做准备,那是来不及的,我们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一个社会的发展既要有今天,也还要看到未来,这是从大的方向看问题。
举个例子,提到核发电人们考虑有核污染,那是因为有核裂变,如果是核聚变,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控制。但是核聚变要有核聚变的材料和元素,最好的元素就是氦三,而地球上几乎没有氦三,月球上有。月球上有多少呢?100多万吨。100万吨的氦三如果说将来技术发展了,能够从月球上收集并带到地面上来,可以供人类用1万年。
说得近一点,航天技术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好处,大家不一定明白是航天带来的。最早尿不湿是宇航员用的,还有数码相机,也是因为宇航员要用才发展起来的。所以,眼前的利益也是有的,长远的利益也是一定要保护的。
叶培建在讨论工作
质量问题必须捕风捉影,一个小小的疑点都不能放过
问:很多人说,您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是苛刻的,主张对问题要“捕风捉影”。请您结合相关工作事例谈谈这样做的必要性,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
叶培建:航天和别的不一样,发射到太空后没办法进行维修和更换,所以质量必须可靠。全世界航天失败的例子,没有哪一个是因为大事情失败的,都是一颗螺丝钉,一个软件,一句话编错了而失败。一百减一等于零,因此必须把质量做得可靠更可靠,这就靠地面。计划、设计再好,如果质量不过关那是不行的,一个螺丝钉不拧紧都是不行的。质量在每一个人心中,质量在每一个人手中,质量问题必须捕风捉影,一个小小的疑点都不能放过。
举个例子,我们发射“嫦娥二号”的时候,卫星做好了放在厂房,要跟火箭对接起来,合上整流罩就要运到发射台去了。对接之前,我们所有的设计师要站在卫星旁边看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再好好想想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有一个女同志当时就指出,有个地方好像有点儿不对劲。哪个地方呢?卫星做好后外面要包很多热控,就像人穿衣服一样,是防热的,她就发现热控上有个地方鼓鼓囊囊的,太阳翼一展开之后再一转动会不会碰到这个鼓起来的地方呢?果真如此!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说在发射前发现不了,就会影响发射,甚至会导致发射失败。
这个就是捕风捉影。我们当时有一个口号,谁做的东西发射前提出我有问题的话,不处分、不批评,还要表扬的,大家尽管怀疑,自己暴露自己的问题都是要受到表扬的。
我们这样的人一定要为国家出力,不要老说条件不好,条件好了还要你干嘛呢?
问:您曾经在瑞士留学,完成学业后毅然选择了回国,投身于我国航天事业。能讲讲当时的故事吗?
叶培建:首先纠正一下,我当时没有“毅然”,回国这件事我没有任何思想斗争,也不存在困惑、犹豫,这样说我是小看我了。我就觉得我学完了应该回来,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
1978年,我作为第一批出国的研究生在北航集训,当时教育部的一位领导给我们讲了一段话,他说你们要记住,全国有几亿青年人,只有几百万人能上大学,只有几万人乃至于几千人出国留学,60个工人不吃不喝才能支撑一个人留学,你们就知道你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句话很朴素,但我一直都记得。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什么都不是问题,任何利益都不会让我受到干扰。我们这样的人一定要为国家出力,不要老说条件不好,条件好了还要你干嘛呢?不回来的话现在我可以在瑞士当教授,但是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子为国家做贡献。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我们才尊敬和热爱他。我给我的很多学生也说,就记住老师一句话:当你老的时候你有没有资格说这样一句话,中国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在。当然,你可以到教育更好的地方、生活更好的地方,但那是人家建设起来的,中国现在需要你,你在哪里?
搞航天要有一条,一定要安下心来,一门心思安下心来干一件事情
问:上世纪90年代,深交所曾邀请您去任职,据说薪酬不菲,您拒绝了,能讲讲当时的情形吗?
叶培建:我是不做股票的,但股票交易是有我的功劳在里面的。之前股票交易是红马甲文化,是打电话去进行股票交易的。你打进去了可能就做得成,打不进去就做不成,这个是很不公平的。现在都是计算机操作,通过卫星就可以到深圳交易所,这个系统是我回国后带队搞的,得过一等奖。深交所当时要以每年40万的年薪,房子就不用说了,比我现在住的房子都大,聘我去。而我当时的工资一个月才2000多块钱,我没去。有人说,叶老要是去了就是个百万富翁,但我相信多了个百万富翁,却少了个科学家。搞航天要有一条,一定要安下心来。所以你看我从来不做股票,不买基金,任何外面的东西都不会干扰我,一门心思安下心来干一件事情。干航天没有这种精神,什么也干不好。
叶培建在工作流程表上标注工作进展
为什么人家愿意把座位让给我们,不是我们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是因为我们的事业了不起
问:中国航天能取得这样今天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是什么?
叶培建:我觉得中国航天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有三个要素:
第一,几代领导人的关心。中国能够做出一些事情来确实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第二,全国人民的支持。举个小例子,“嫦娥一号”发射的时候,是用空军的一架大飞机空运到机场,然后我们科研人员也要过去,并且要同时到达西昌才行,因为到了那边要把飞机上的东西卸下来开始工作,时间都是算好的。那一天我带了82个人到了北京机场,当时北京到西昌要先飞到成都,然后再转飞机到西昌。我们带着人到北京机场一看,不好,航班取消了!航班取消了就意味着我当天赶不到西昌,整个任务就脱节了。我找到民航调度值班人员,讲了我的身份和我们要做的事情,请其帮助解决。调度飞机是非常难的,但我也还是抱着一线希望。15分钟后,民航回答可以派飞机把我们送去。飞机很大,我们82个人用不了一架飞机,因此就让其他被取消航班的乘客一起乘坐,但是多了三个人,结果就是我们上了飞机以后有三个人没座位了。当时,机长拿了一个话筒在飞机上向乘客说明了有关情况,问有哪三位旅客愿意让出自己的座位?一句话刚落,站起来了一批人,说我们让,当时的场面真的是很感动人的。我是队长,向大家表示感谢。他们说,应该说感谢的是我们,我们很庆幸坐飞机坐出一个对中国航天做贡献的机会,而且是为中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做贡献。那一次,我们队伍中很多年轻人也对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感悟。为什么人家愿意把座位让给我们,不是我们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是因为这个事业。
第三,航天人自己的精神。我们航天几代人,从“两弹一星”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到载人航天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我们的嫦娥研制团队继承和发扬了这些精神,并且有所创新。
嫦娥团队有四大精神。第一,爱国。只有爱国的人,他才能够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结合在一起。我们也有住房问题,也有工资问题,也有小孩儿上托儿所上不了的问题,也有哭鼻子的事情。我们和所有的人一样,没有任何特殊,但只有一条,只要这个矛盾和国家利益相冲突,一定是服从国家利益。我们发射嫦娥四号的时候,一对小夫妻,结婚才一天,第二天就进西昌靶场,两个人在一个试验队,三个月分居,说起来小事一桩,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容易。第二,积极向上。我们会面临很多技术困难,没有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奋斗的精神、拼搏的精神是克服不了这些困难的。第三,从小事做起。大事情都是小事情组合起来的,比如拧螺丝钉,多小的小事情,如果做不好都会导致飞船研制失败。第四,团队精神。我们嫦娥团队正是由于继承发扬了航天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成长很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过去、现在、将来,永远在路上
问: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您怎么看?
叶培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定是个长期的,过去、现在、将来,永远在路上,永远永远永远。维护党的纪律也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不能够半途而废,一定不能松懈。
现在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委合署办公,加强监督力量,这是十分必要的。人要有自觉性,但一定不能离开监督。我前面说质量在每一个人心中,质量在每一个人手中,对质量的监督和有关质量的所有纪律都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党的建设更是如此。我们有九千多万党员了,没有严格的纪律,没有统一的思想那是不行的。
问:请您给我们网站的读者题写一句寄语。
叶培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为中国做出贡献而自豪。”这是写给网民的;“高举党纪的利剑,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是写给你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
(采访整理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郭兴)
【采访札记】
他的脚步在宇宙星辰
采访叶培建院士,是在一个午后,我们赶到时,他已经在等候。拍摄场地还没布置完,他就走了进来,像老友一般随意跟我们聊聊。“我还以为扛起摄像机就可以拍摄了,没想到这么复杂”,他说,“请你们喝杯咖啡吧。”
“我国的无人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绕’和‘落’目前都已经完成了,嫦娥五号将完成第三步‘回’,要去月球上采集月壤,并且还要带回地球……”说起探月,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思维清晰缜密,说话干脆利落,从每个月球探测器的任务、特点、运行原理,再到我国未来的火星探测,娓娓道来。
1968年,叶培建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下属的北京卫星制造厂,从技术员一路成长为空间飞行器专家。从“中国资源二号”到“嫦娥一号”,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他大半辈子和中国航天紧密相连,“一门心思安下心来干一件事情”。
改革开放后,他作为我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瑞士留学。当记者问起当初回国时有没有思想斗争时,他严肃地纠正:“你这样问是小看我了,当时一点没有思想斗争。”他说:回国这件事不存在困惑和犹豫,学完了就应该回来,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一定要为中国做事情。不要老说国家条件不好,条件好了还要你干嘛呢?
了解叶培建的人都知道,他说话办事从来都是直来直去,对队伍的管理以严格著称,“在我们院里,只要说今天这个会是叶总主持的,没有哪个迟到,我自己也从来不迟到。”
他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他手下每个队员的特长、爱好和有趣的故事。哪个年轻人取得了什么成就,他说起来满眼都是骄傲和欣慰。“你想要吃好馒头,就要从麦子抓起。”他口中的麦子就是人才。2004年,探月工程一期立项,他担任嫦娥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队伍,用了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
为了确保卫星研制质量,他提出,对质量问题要“捕风捉影”,一个小小的疑点都不能放过。在他的团队里,谁做的东西发射前提出有问题的话,不处分、不批评,还要表扬。“一方面是责任,另一方面真是因为怕,全世界航天失败的例子,没有哪一个是因为大事情失败的,都是一颗螺丝钉,一个软件,一句话编错了。”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很多人在现场留下激动的眼泪,叶培建没有,还即兴赋诗几首。“我在第一线干,天天做,还是心中有数的,我认为会成功。”他说。
在发射现场,他喜欢这里走走,那里逛逛,跟大伙儿聊天,让大家放松心情。大家都说,只要有叶总在,哪怕一句话不说,心里也踏实。
“不能只从眼前的利益来看待太空探测和开发。”谈及太空探测的意义,叶培建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东西,很多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我们今天也必须要有些人要为人类的将来做准备,我们就在做这样的事情。
2017年1月,为表彰他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2019年9月17日,他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身体还可以,在有生之年要再多做点事情。”他说。(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