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太阳成tyc7111cc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带领学生于4月2日走进比亚迪“迪空间”郑州展馆,开展了一堂以“解码创新中国·锻造时代工匠”为主题的沉浸式思政实践课,以沉浸式课堂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活动通过展馆参访、实景讲解、案例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脉搏,探索新时代职教学子的创新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比亚迪迪空间郑州展馆开展实践教学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

同学们积极参与体验
新质生产力现场教学:从云辇技术看中国智造突破
在展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师生系统了解了比亚迪从电池技术起家到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的30年发展历程。围绕“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这一全球领先技术,学生通过全息影像、动态模型和实车体验,直观感受到了中国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突破。旅游专业学生结合研学讲解技能,化身“思政讲解员”,以“技术迭代故事”“工程师攻坚日记”等生动形式,现场讲述了云辇研发背后200余项专利、千次实验的奋斗历程,将冰冷的科技符号转化为有温度的创新叙事。

202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徐子涵化身研学导师为大家讲解云辇创新故事
思政教师现场点睛:创新素养的三重解码
思政课教师赵新在现场教学中提炼了比亚迪案例的深层价值:“云辇技术不仅是物理层面的车身控制,更蕴含着中国智造的精神密码——它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创新毅力)、‘跨界破边界’的系统思维(创新能力)。”通过互动,师生共同总结出高职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路径:以专业为根基构建知识图谱;以问题为导向训练批判思维;以实践为依托锤炼突破勇气。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赵新开展场馆中的思政课教学

2024级生态旅游1班学生何媛媛同学现场分享
馆校协同育人:让思政课堂链接产业前沿
活动中,馆校双方就“红色工匠”培养达成共识。比亚迪迪空间展馆负责人表示:“民族企业的崛起需要大量扎根一线的创新人才,高职学生既要有精湛的技艺,更需具备科技报国的情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徐子涵在分享中说道:“今天我以研学导师的身份给大家做了现场讲解,这是一次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宝贵经验。我不仅要讲解技术参数,更要传递中国工程师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神。”
未来,太阳成tyc7111cc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带领学生不断行走在企业、场馆、田间地头,开发“创新+职业精神”系列实践课程,为培养“强专业、有理想、敢创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注入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