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产教融合 >> 正文

河南博物院:出土百年后 莲鹤方壶实现“数字孪生”

发布日期:2023-11-21    作者:     来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点击:

在中国文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

1923年,人们在新郑李家楼意外发现了一座古代大墓,挖出了不少青铜器等宝物。其中最为夺目的一对莲鹤方壶,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位列镇院之宝,另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纪念大会期间,河南博物院运用先进的裸眼3D成像技术,让这对莲鹤方壶再度同框,这也是“姊妹花”在2006年之后首次并蒂绽放。

莲鹤方壶“数字孪生”再重逢

这不是河南博物院第一次使用裸眼3D展示文物。第九届“博博会”期间,河南博物院技术团队就使用该技术,生动展示了兽面纹方鼎的三维立体影像。

在平面广告等领域,裸眼3D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运用在博物馆数字陈列上,全国尚无先例。

2023年6月下旬,河南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同时启动了对莲鹤方壶的数据采集工作。采集工作只能在库房里进行,因此在周日下午闭馆后,工作人员将莲鹤方壶运进库房才开始进行数据采集,周一闭馆,周二也没能拿出来展览,直到周三才把莲鹤方壶重新放回展线。

这次信息采集,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将采集精度提升到了300万面16K。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传播科苏一飞说,用肉眼能看到莲鹤方壶身上的蟠龙纹,但蟠龙纹里还有不易辨认的阴刻线。经过高精度采集,这些阴刻线在电脑上放大50倍,用在5m×5m的屏幕上,依然清晰可见。

多部门携手重现莲鹤方壶昔日光华

莲鹤方壶是以金灿灿的色泽闪亮登场,为观众展现出2600年前它原本的模样,以及青铜构件的具体名称和它的组合方式,这是河南博物院信息中心和文保中心、藏品管理部通力协作的成果。

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主任荆书剑表示,用裸眼3D展示国宝莲鹤方壶,其目的不仅要给观众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深挖文物的历史价值,把传统陈列无法表达的信息传递给每个人。

“片中莲鹤方壶也并非纯铜色。”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安介绍,他们用无损检测方式进行过表面X射线荧光分析,得出莲鹤方壶的材质为合金。“这个结果会受到表面锈蚀产物的影响,与实际合金比例有一定差距,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从文保中心拿到材质样本后,苏一飞再利用电脑合成,最终得出了最接近莲鹤方壶合金的颜色。

至于每个零件的准确名称和它的英文注释,则是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的功劳。

荆书剑说,莲鹤方壶采用了失蜡法和分铸法铸造,每个构件都是可以拆卸的,顶盖也可以打开。藏品管理部就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解读,详细地介绍了每个构件的名称和英文翻译。

莲鹤方壶裸眼3D项目成功落地,是河南博物院数字化技术的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接下来计划将九大镇院之宝都以裸眼3D的方式呈现。

数字技术催生文物摄影革命

对于文物摄影而言,作品只需遵循两个原则,形状比例和器物颜色不能变,能真实地展现器物样貌和细节即可。因此多年以来,对文物摄影师而言,“三盏灯”就足够用了。

然而这次河南博物院对莲鹤方壶的数据采集量化,史无前例地使用了21盏灯,把以前的柔光采集变成硬光采集,更好地展现了文物的色彩和纹理,使其更加清晰可辨,真实地反映出文物的每一处细节。

文物数字化建设不仅承担着向公众传播和展示先民们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更可以通过一次性高质量多维度多角度地记录文物现状。文博工作者可不再重复提取文物本体,而通过数字影像对文物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的绝对安全。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不断推陈出新,文物宣传片《中原藏珍》系列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端午夜未央”活动是河南博物院建院近百年来首次夜间开放,这次将莲鹤方壶用裸眼3D技术展示,更是全国首例。

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表示,每一次创新举措,都是文物创新展示的一种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尤其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因此创新传播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博物馆,进而“走进”博物馆,最终爱上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工作题中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