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名师工作室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先锋。职教名师工作室汇聚名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广东省职业教育刘晓杰名师工作室,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构建多元主体的旅游职教学习共同体,探索“ATP”学习模式,致力于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打造多元主体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理论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享目标、协作互助,构建共同成长环境,促进知识共享与能力共同提升。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知识和方法具有互补性,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应构建多元主体的名师工作室。
刘晓杰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与学员,从单位构成来看,包括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从专业领域来看,包括旅游管理、文学、酒店管理、国际文化交流;从地域来看,包括珠三角、粤西北和我国西部的院校;从办学质量来看,包括“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院校(简称“双高院校”或“双高校”)和一般职业院校。
工作室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态,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作为工作室的重要成员,行业专家、企业骨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参与课程研发、指导实践等方式,引入前沿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标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紧密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员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明确工作室愿景。学习共同体理论认为,共同愿景和协作互助的精神,有助于增强成员与学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愿景应当具备清晰的目标指引性、广泛的共识基础,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力。工作室目标的制定,一般要遵循区域名师工作室建设要求,要基于名师工作室建设基础,与工作室成员、学员达成一致。
刘晓杰名师工作室确立的愿景是:我们是一个优质的旅游职业教育学习共同体,相约彼此成就,由平凡走向优秀,由优秀走向卓越。工作室的目标包括工作室、成员、学员的3年规划和年度目标。
三、探索“ATP”学习模式。学习共同体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职业教育工作室应与企业深度合作,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或项目,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共建实训基地、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让工作室成员和学员学习专业技能,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增强职业素养。
刘晓杰名师工作室探索“ATP”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A”指目标(aim),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及工作室学员三者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T”指任务式学习(task),目标任务化增强内驱力。工作室梳理并发布每年的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如开展送教活动、行业企业调研实践活动,以及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等任务。“P”指实践(practice),实践学习提升行动力。工作室明确目标、细分任务后,再组织成员和学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教材撰写、教学能力大赛、学生大赛指导、科研项目以及社会服务等活动。
工作室强调理论的学以致用,一方面通过A(制定目标)—T(明确任务)—P(开展实践),提升专业、科研等能力;另一方面,评估任务和实践的完成情况,优化目标,形成工作室学习共同体成长进步的良性循环。
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提升综合能力。学习共同体理论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期一般为3年,但建设期的结束并不是学习和成长的终止。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督促工作室成员和学员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带动工作室以外更多学员的学习和成长方面。
刘晓杰名师工作室通过参加论坛、讲座、研讨,开展公开课、示范课,以及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分享交流工作室建设模式、管理运营机制以及建设成果;加强与西部一般高职院校的交流,如在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工作室分部、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成立创新团队分部,在职业教育理念、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帮扶指导西部院校,发挥工作室辐射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高水平办学能力”和“高质量产教融合”的“新双高”时代,“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助力“新双高”建设的基础。学习共同体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新双高”背景赋予名师工作室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名师工作室培养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还应与国内外先进教育机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工作室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要更加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实践,培养更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