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艺术表达形式的深刻变革。数字技术赋予艺术家新的工具和语言,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并为观众享受更加沉浸式和更具互动性的体验提供了便利。在此背景下,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手段活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持续推进文化传承的同时,逐步探索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以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展现中国文化之美,发掘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广阔前景。
把握文化传承主基调,明确数媒艺术人才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民间工艺、时代建筑、衣冠服饰、传说神话等诸多内容。文化的传承手段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生改变,而伴随多媒体艺术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也在日益加深。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应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让其传承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着眼于培育文化精神、塑造文化品质、滋养文化情怀,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此外,数字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离不开数字技术与艺术审美。而要将数字与艺术更好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新媒体艺术工作者需要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掌握编程、技术操作及多媒体设计等多项技能。艺术家的身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从“手工匠”转变为“技术操控者”或“跨学科创作者”。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也影响了大众的艺术观念和市场,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吸收传统文化元素,实现数媒艺术内容再创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现代动画、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时尚设计等数媒艺术领域丰富的灵感来源。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现代语境生动且形象地展现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实现新媒体艺术的内容创新,是数媒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在数字媒体叙事中,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应首先关注对文化表征的个性化概括。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元素和符号,选择经典且富有辨识度的图案、色彩搭配等,结合数字媒体的可视化与动态化优势,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打造色彩鲜明、风格独特且与时代审美、大众需求相符合的艺术作品,以便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挥数字技术优势。
另一方面,应通过构建富有故事性和情感共鸣的叙事框架,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入数媒艺术的创作中。设计师不能简单照搬传统文化元素,应秉持创新超越的原则,以更深层次的艺术审美理念、文化立意角度和设计绘画技法为本,直观元素运用为辅,让文化经典赋能数字艺术再创造,打通古与今、虚拟与现实的壁垒,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丰富传统文化传播形式,拓展数媒艺术受众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数字化,即设计者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创作,作品常以数字格式存在,这打破了传统艺术依赖物质媒介的限制。油画、雕塑等传统形式的艺术创作依赖于材料的存在和物理空间的展示,而新媒体艺术则可依托数字图像、视频、声音等非物质化媒介,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使设计者能够通过编程、数字建模、虚拟环境等手段创作出以往难以被广泛传赏的作品。
文字符号化、书籍图像化、文化数字化等数媒对文化特有的传递展示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分享及创造信息的方式,使得受众由阅读型公众逐渐转变为视听型公众。比如,可利用新媒体动态传播中国名胜相关传统文化内容,让人们在体验技术创新的同时,直观感受建筑的历史变迁,模糊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身临其境体会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
同时,新媒体艺术强调互动性,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欣赏者,也能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传统的艺术展现方式是静态的、封闭的,观众的体验多局限于视觉和情感上的自我感知,然而新媒体艺术改变了这种关系,通过互动装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观众的行为和互动可以直接影响作品的形态,甚至决定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这不仅可以丰富观众体验,更能够拓展受众。
(田贵铭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